close

對時美食.jpg

 

  科技改變了農業,也改變了人的味覺,「對時(台語)」幾乎已成為過去的老傳統,愈來愈多人分不出蘿蔔和大白菜究竟是在哪個時節正常成熟,西瓜和橘子又是在哪個時節才是最美味。

 每年開春後,櫻花如期盛開,從美國、日本逐漸粉紅漫延到全球各地;台灣的油桐則是從四、五月由南至北逐漸白了山頭,追逐這些應季花開蹤跡,是平民生活的小樂趣;但按照季節也乖乖成長的農作蔬菜卻少了這種好運道。

  於是每到冬季大寒之後,高麗菜幾乎年年出現崩跌,農曆年後的蘿蔔、青椒、韭菜等也跟著跌落低價,今年連牛番茄也出現嚴重供過於求。但這些蔬菜限定這個時節滋味最美,可惜願意花錢的消費者總是比農家預期來得少。

  例如韭菜水餃賣得極好的四海遊龍,每到夏天就一定停賣,因為:就算高價也難買到,而且也不好吃了。老祖宗孔子早就說過「不時不食」,即不是季節不到時候,是不能拿出來吃的。

  清明可以說是一個吃的分界線。從清明開始,前一年秋冬時節醃製的罎子菜,不管是鹽菜、冬菜還是各種葷肉魚鮮等,都在夏天的強烈陽光照射下充分發酵,那種沁人心脾的乳酸香,似乎專門是為配合三伏天的到來,撫慰人的腸胃。家裡老一輩的就曾說:「當三伏天而得冬醃菜,賤物也,而竟成至寶矣。」

  農產作物生長季節被忽視,連帶那些「對時」醃漬的幸福美味的蘿蔔乾、脆青梅、冬瓜醬好像也離我們愈來愈遠了。想要的商品,市面上隨時都能買到,但那些美味還能帶有金黃色的太陽的味道嗎?

  現在餐廳裡全年都能看到原是夏季聖品的西瓜,二至六月成長採收的黃澄澄鳳梨,透過科技品種改造後也能全年享用,還為台灣創造了龐大的鳳梨酥金磚商機;而曾是冬季限定美味的蘿蔔、大白菜,現在也成了全年無休的平常作物。

  但是,遠離了四季的節奏與陽光的照耀,辣椒愈來愈不會辣,番茄也逐漸少了酸香,白蘿蔔那種脆、酥、甜且多汁的滋味也明顯變淡了。

  如今想要一年四季按順序變化而食,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,除非自己去找一處偏遠的農鄉,圈一塊農地,養雞養鴨、按季節栽種,閑時曬蘿蔔、大白菜,做成蘿蔔乾及梅乾菜供來年享用。而這也是我未來希望的生活方式。

文章取自 https://wajiacai.com/追求對時的生活

 

arrow
arrow

    amaju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